相傳此寺觀音神像是嘉慶元年(1796年)吳沙率先民開墾時攜帶而來,於今福德坑溪鐵路橋下附近草建茅廬恭奉。嘉慶二年(1797年)建廟,稱為「佛祖廟」。翌年,吳沙逝去,民眾在嘉慶四年(1799年)於此寺右側建吳沙祠,數年後又建左殿奉大眾爺,稱「大眾爺廟」。
道光二十五年(1845年),福德坑溪水暴漲,拾獲一尊被視為安溪城隍的神像,遂迎奉至佛祖廟同祀。
咸豐八年(1858年),頭圍縣丞王兆鴻在烏石港前建立昭績碑,同時將鄉勇骨骸收集,在寺旁建立開蘭英靈祠[b],每年農曆七月十三日舉辦祭典。
同治三年(1864年)佛祖廟與開蘭英靈祠同遭洪水毀去,翌年於現址重建並更名為「開成寺」。同治五年(1866年)獲贈「慈雲普被」匾。同治十一年(1872年)開成寺左側建昭德祠,附祀楊廷理、吳沙、賴柯基、許天送、林漢中、張德明、何長興、趙隆盛、柯有成、吳翼飛、黃君佐、林朝瑞等祿位。該年獲贈「法雨培蘭」匾。
1903年,新建將軍廟乩童說城隍爺盼信眾能為祂另外建廟,於是仕紳林讚武、林振立、吳石成、吳瑞、吳成坤、李秀、鄒旺、黃枝元、陳兩等人籌募,但工程耽擱,直到1920年正月初六,頭城城隍廟才於開成寺鄰地落成晉座。因福德坑溪興建了堤防,原先緊鄰福德坑溪河道的鳳萊市集改到開成寺暨城隍廟前廣場。